劉培鏗教師
著名作家魯迅曾為回應挪威劇作家易卜生作品[傀儡家庭]的故事 結局,寫了一篇講稿,題為「娜拉走後怎樣」。他估計出走的女主角娜 拉,最終又會因為經濟難題回到家裡去。
這與我們熟悉的浪子比喻中的小兒子情況有點類似;小兒子出走 了,結果他真的回到家裡。我們所未知的,是小兒子回來後怎樣?這卻 關乎他是否真的明白為什麼回來。
今年二月初葉松茂博士在[爾道自建]的分享中,詳談了他從浪子回 家比喻中看到如何對基督徒的事奉生命帶來提醒。他強調故事的焦點 應放在大兒子身上(這與前後相連三個耶穌的比喻目的有關);我們彷彿 或多或少有一些大兒子的影子,在家中嘗試勤勤懇懇,以為服侍父親多 年,然後會覺得可以順理成章地分一點,甚至多一點父的家財。這讓我 們反省事奉行為與生命內裡的更新是否能夠掛鉤。
對於研讀聖經不太深入,或初次聽聞此比喻的朋友,相信大多數首 先還是會被小兒子能回家的結局所感動。記得九零年自己在「葛培理佈 道會」決志時,也是因為這段故事的訊息,被神那份無條件的愛所感動。
可是,我們確實值得思想,小兒子回家後又會怎樣?我想起在迴轉 壽司枱前的經驗,有時候你會被眼前不停轉換的款式所吸引,可是不久 你又會發現有些熟悉的碟子再次出現,它們已再迴轉另一圈。小兒子真 的「回轉」了嗎?他真的不會再離開?仍會想起自己在家中那尊貴的身 份,記起父親曾經和不變地完全的接納?他會視大兒子為可以彼此扶 持的好弟兄嗎?這並不一定成真, 但哪位當初為我們「死而復活,失而 又得」而歡喜快樂的上帝告訴我們:「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願聖靈不時感動我們憶起父這份恩情,活出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