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要變成果實 - 門徒生命要實踐

教牧心聲

種子要變成果實 - 門徒生命要實踐

潘幗儀牧師

      當直言敢諫見稱的名臣魏徵去世之後,唐太宗曾悲慟地向眾臣 說出感慨之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 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 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着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 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 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 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雅各書 1: 22-25)


以上經文與唐太宗「三鏡理論」的智慧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呼應, 共同指向一個核心真理:認知必需轉化為行動才能產生真實價值。


1. 鏡中真像的認知深度 - 唐太宗的銅鏡照出外在儀容,而雅各所說全備律法之鏡則照出靈魂的樣貌。魏徵敢於直諌君王過失,神的話語也光照我們生命需調整的部分。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像唐太宗那樣有勇氣正視鏡中真相。不單偶而查看,而是「詳細察看」( 希臘原文意為彎腰仔細研究),這種態度才能避免隨即忘記的屬靈健忘症。


2. 從宮廷到教會的實踐智慧 - 唐太宗留下「貞觀之治」的秘訣在於將諌言轉化為政策改革。同樣,雅各用聽道—行道的辯證關係指出信仰的本質:聽道是種子,行道才是果實。早期教會中,那些將彼此相愛的教導具體化為變賣財產幫助貧窮的信徒(使徒行傳 2:44-45),正是活出了這面「行動之鏡」的真諦。

您要收藏許多種子,還是一顆一顆地把它們結出果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