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本聖經》百周年記念

教牧心聲

《和合本聖經》百周年記念

      中國早至周朝、漢朝便有猶太人來華僑居。當公元65年羅馬皇帝尼祿逼害基督徒和公元70年耶路撒冷淪陷後,四散的信徒有來華定居者,東漢明帝時已有記錄。又相傳東來傳教的使徒,有多馬去了印度,巴多羅買則來到中國,那時新約聖經尚未成書,他們只能靠口耳相傳一些基本教義。明朝洪武年間在江西廬陵掘得大鐵十字架,上鑄赤烏年月(即公元238-250年的三國孫吳時代)。而現存基督教入華的最早史實,是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記錄唐太宗貞觀九年,有教士阿羅本到達長安,向皇帝講解真道,獲下詔翻譯經文傳諸民間。中國自秦始皇統一文字,不斷經歷戰爭,朝代更迭,人民流竄混雜,各地區產生不同方言口音,中國至現代仍然包含56個民族,有130餘種方言和約30種文字。歷朝雖有傳教士來華,但用古文譯的聖經不完整,大部分文盲的百姓始終未聞福音。1823年馬禮遜印行的新舊約《神天聖書》仍然用文言文,傳教工作成效不彰。

     直至1890年,各外國差會在上海宣教士大會同意合力出版一本全國通用的中文聖經,務求做到文筆順暢而又忠於原文,以助傳教工作。幾經波折,以北京方言音調為基礎的國語版本,共歷30年終於1919年印行《和合本聖經》,它被譽為最佳的白話文模範作品,滿足了近代中國教會的需要,更在同年的五四白話文運動中,扮演中國「文藝復興」的重要角色。時代進步,政局改變,誰曾料到,今日任何一個中華兒女翻開《和合本聖經》,讀著每一個方塊字、每一個標點,言簡意賅,可有多少人留意到這是出自一百年前十多位外國傳教士翻譯之手?這是天父上帝送給中華兒女最重要的禮物和美意!

     牛頭角堂一位蕭姊妹為《和合本聖經》的緣起和翻譯歷史製作了一套精美展板和一套短片,本堂已借得並會盡快安排展出,敬請留意,萬勿錯過!